第238章 孔明灯传信
众将从豪格巨大无比的金顶大帐中走出,一边走着,一边议论着贺珍造反的事,人人都表情凝重,语气低沉,皆觉得贺珍这个时候突然造反,对豪格收复四川的战略是一个不小的牵制,这场战事,恐怕要拖上一些时日了。
谁也没有注意到,在营中路边,一群正在忙着叉草喂马的尼堪之中,有一人正在竖着耳朵认真听着他们的议论,此人极为精明,手中活计不停,不动声色的将众人的话语一字不差的落入耳中,记在心里。
待众将走远,这个尼堪将手中草叉一丢,嚷一句:“哎呦,肚子好痛,我要拉屎!”一溜烟的跑开,其他尼堪无奈的笑骂道:“懒人屎尿多,张老二可真配得上这句话。”
张老二捂着肚子在营中七拐八拐,进入汉军营帐里,在一处正挖井的汉军铺兵队里,找到了头裹一张毛巾,浑身泥巴的陈相。
陈相一见张老二的表情,心知有事,寻个由头走到一边,与张老二碰了面,张老二低声把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让陈相顿时愕然吃惊。
“贺珍又反了?这厮的良心长没了吗?这都反了多少次了,有完没完?”陈相压低声音,讶然道。
张老二也道:“谁说不是呢?这家伙投靠鞑子还没一个月,墙头草也没这么快,跟当年献贼有得一拼。”
陈相凝神沉吟道:“这个消息很重要,必须马上知会大人得知。”
张老二面露愁容,摇头道:“可是怎么送呢?马大人把路都挖断了,这一招太绝,倒是把鞑子挡住了,可咱们也被挡在这里,前几天鞑子派人绕道阴平的情报还窝在我手里,送不过去,急死我了。”
陈相见他发愁,却笑了起来,呵呵有声的说道:“休急,王大人师从大贤,有未卜先知之术,这两件事,在我动身离开他身边北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告诉过我了。”
“什么?”张老二眼珠子都瞪出来了,难以置信的失声道:“王大人早就知道贺珍会反,还知道清兵要绕道阴平?”
陈相急忙一把捂住他的嘴,警惕的四顾一番,幸好这里地处偏僻,是一处物资堆放的地方,两边都是大车,无人注意,这才松了一口气。
“噤声!你当这里是咱们夔州地盘吗?”陈相低声斥责道:“这么不小心,怎么当密探?”
张老二脸色发红,连声认错,陈相才没有继续责骂,说道:“难怪你吃惊,当时我大人这么一说,同样不敢相信,那时清兵还远在北方,张献忠仍然兵势滔天,大人就言之戳戳的说起这么两件事,任谁听了也不会相信,不过大人也不是很确定这两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只是说如果这两件事发生了,就发信号给他,他瞧见信号,就会采取相应的对策。”
“信号?”张老二更加懵逼了,表情愈加错愕:“什么信号?大人远在成都,隔我们数百里路,发什么信号他能看得到?”
陈相白他一眼,晒道:“我没说是要大人看到,是让剑阁守军看到,马大人在剑阁看到了,就能通知大人。”
张老二费解道:“就算这样吧,马大人的剑阁距我们也有十里路,道路不通,发什么信号?”
陈相左右看看,确认无人后,从怀中摸出一个纸糊的灯笼,扬了扬,说道:“就是这个,孔明灯。”
他将叠成薄薄一层的灯笼展开,竖立起来,中空的孔明灯就呈现在张老二眼前,不过这灯笼所用的纸是黑色的,与众不同。
“大人说了,如果鞑子真的派兵走阴平,就放出黑灯笼,如果贺珍真的反了鞑子,就放出白灯笼,如果两件事一起发生了,就两种灯笼一起放。”陈相解释道:“这两种灯笼足有近百个,都藏在我那里,等这两天风向对了,我们就瞅空子到山上放出去,孔明灯很轻,顺风飘出去十里不成问题,这么多灯笼,马大人一定能看得到。”
张老二张大了嘴巴,瞪着眼睛就呆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还用这种方法来远距离传递信息,还有王欢那神奇的料事如神,简直堪比城隍庙前算命的半仙,对于半仙,除了竖起大拇指外,他找不到其他表达心中佩服震惊的方法了。
张老二和陈相却不知道,王欢不是半仙,只是作为后世穿越者,当然知晓贺珍造反和李国翰走阴平的历史事件,不过他也不敢确定,自己的穿越会不会影响这些历史的发生,所以他交给了陈相孔明灯,方便在道路断绝的情况下紧急传递信息,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不过这么一来,王欢高大神武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形象上,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仙气。
于是两日后的下午,天上刮起了南风,风势很劲,极适合放风筝,在广元城外的一处高山顶上,突然飘起了上百个黑黑白白的孔明灯,虽是白日,却也极为显眼,在晴朗清澈的天气里,远远的就能看到这壮观的一幕。
清兵当然也看到了,不过灯笼已经升高,箭矢不能近,只能好奇的看着天空中慢慢向南飘去的灯笼议论纷纷。
豪格等将领或是亲眼看到,或是听手下禀报,都得知有许多奇怪的灯笼升空飘走,虽然心知必定有诈,却也无可奈何,派兵去到山上抓捕放灯笼的人,旗兵们在崎岖陡峭的山上爬了半天,等到了山顶,连人毛都没见着一个,还在下山的时候摔伤了几个人。
剑门关上的马新田,在半个时辰后就看到了随风飘来的大队孔明灯,黑白色的搭配分外显眼,马新田也是得到过王欢吩咐的,立刻将黑白灯笼上空的消息快马送往成都。
此时的成都,已经落入王欢手中近一个月,城内面貌为之一新,夔州军在第二天就贴出了安民告示,宣布了免田赋一年的政策,对于原本大西政权里做事的一应衙役差官,愿意归附了,统统可以留用,甚至做官的,只要身家清白,手中没有沾惹血腥,也可以到总兵衙门里备案,查证清楚后可以择优录用,依然为官。
王欢从重庆府调来了孟知雨,这位紧抱着王欢大腿的大明知府带过来大批吏员,三下五除二就全盘接过了成都烂成一团麻的民政,按照王欢的规制重新建立各类衙门事物,将四川布政使司运作起来,有条不紊的恢复川中元气。
至于各处州县的献贼余孽,仍然不在少数,甚至一些县城州城还在忠于大西的官员武将手中把持,对于这些地方,王欢兵力有限,暂时无力大力打击,比如涪城的袁韬,这位在历史上以孤城力敌豪格的悍将,此刻变成了力敌王欢,偏偏王欢还无法去征讨。
不过这难不倒王欢,李严得到的宝藏经过连夜清点,其数量着实让见多识广财大气粗的王欢都吃了一惊,船上金山银海一样的规模让人叹为观止,清点的文吏用发抖的手,共计点出各类金锭珠玉加上银锭折算成银两,足足三千万两白银,等于大明最为鼎盛期永乐年间四五年的财政收入!
腰包鼓得要爆了的王欢立刻给出悬红,但凡有大西军将献城投降者,夔州军既往不咎,只要交出兵马,可以留用为官,但如果执迷不悟、负隅顽抗者,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有杀顽抗贼子者,普通兵卒一个人头五钱银子,小头目一两,为首主将则给银百两,童叟无欺,见了人头验明正身就现场给银子,扑杀之人还可入夔州军为兵。
这招可见效飞快,各地州县百姓见了大西军将士就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行走的元宝,如果单个大西军士兵外出,很可能就回不去了,不知道在那个墙角落就被人给做掉,砍了头颅去成都领赏。
如此一来,各地豪强纷纷举起义旗,要做大明好臣子,各地还在大西军余部掌控中的州县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百姓暴动,大西军各处力量不一,有些地方人多有些地方人少,人少的地方很快就被赶杀怡尽,归入王欢版图,甚至一些大西军将被如草原上的野火一般燎原的大势所吓,主动投降,更加剧了夔州军掌握四川的速度。
经过一阵血雨腥风的动荡,剑门关以南的整个川中,除了仅有的几个顽固分子控制的地方外,尽数落入王欢的掌控,经请示王欢后,孟知雨火速派出了大批吏员到各地为官,以极快的速度建立起忠于王欢的地方衙门,招募团练自保,为巩固夔州军的统治打下基础。
这些吏员,以前都是孟知雨所熟悉的手下,原本都是不入流的读书人,功名最高者也仅仅是举人,如果放在大明官场,混一辈子也极难当上知府知州,现在夔州军急着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吏员们摇身一变,坐着火箭升官,纷纷当上知州知县,个别能力突出的甚至坐上了五品知府宝座,乌鸦飞上枝头成了凤凰。
这样一来,就吸引了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夔州军中,而且夔州军虽为军阀,但毕竟是打着明朝旗号,占着正统,在王欢手下当官名正言顺,于是大批读书人托关系走门路,纷纷要加入夔州军,王欢手下,顿时人手富足起来。
王欢定下了规矩,第一,异地为官,不得在当地州县做官;第二,门阀世家的子弟,要慎选,同一家族的人不得同一年录用超过五人;第三,寒门优先。
这些规矩,最大限度的防止在王欢势力扩张初期,出现被门阀世家通过大量培植官员,控制夔州军实际执行层面,将王欢架空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防止文官武将抱团,出现明廷中党争一样的窝里斗。
这些事情将王欢的脑子都忙晕了,等到万事初初告一段落,马新田的急信到了,信中就一句话:剑门关上空飘来了大量黑白孔明灯。
王欢立刻将所有事物丢给了孟知雨,带着六千白袍兵离开成都,向剑阁动身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