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于阗归附

  转眼间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的阳春三月,王后的肚子已经隆起的很明显,她每天都摸着自己的肚子跟宝宝说话,埋藏在心底的母爱,瞬间泛滥起来。
  朱楧照例每天都去看一看孙云琦,但不是每次都留在她那里过夜,因为他还有其他的妃子要照顾,这几个女人对他都不错,都是跟着他并且帮他将一穷二白的肃国建设成富庶之国的人,对谁也不能冷落。
  这一天朱楧留宿在黛昱竹的房间内。淑妃黛昱竹本来是要在学校里上学的,但朱楧让她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风气,并不是想真的将她变成一个女学霸,因此这次来哈密就把她带上了,离开了这个温柔乖巧的小女奴生活的滋味到底会变得淡一些。
  黛昱竹是个很守规矩的学生,临走之前还不忘跟学校的老师请假,她的假老师哪有不准之理。不知道为什么,这天晚上这位安静乖巧略有一丝自卑的淑妃特别开心,为朱楧准备了一桌好菜,还十分殷勤地端酒侍候。
  朱楧对这个从小就伺候自己的小老婆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一见她的样子就知道她有喜事,拉着她的小手,笑着问道:“你今天是怎么了?有什么特别高兴的事情吗?”
  黛昱竹甜甜一笑,笑的十分幸福,好像是掉进了蜜罐里一样,道:“什么都瞒不过王爷的眼睛,启禀王爷,臣妾、臣妾也有喜了。”
  “真的?”朱楧兴奋地大叫了起来,去年还在为继承人的问题发愁,没想到今年就梅开二度,接连有两个妃子怀孕了,寡人的后代也必将像肃国的国土一样,越来越多,一把将黛昱竹横抱了起来,用额头碰了她的脑袋一下,故意装作不高兴地说道:“你个死丫头,怎么不早说?什么时候的事?”
  黛昱竹搂着他的脖子,将头深深地扎进他的胸膛里,娇羞的说道:“臣妾也是刚知道的,王爷当心点,别惊到孩子?”
  “放心,寡人有分寸。”朱楧将她慢慢地放到床上,皱着眉头思索了一番,沉吟道:“爱妃,你跟寡人的时间最长,又是寡人的第一个女人,你说咱们的孩子将来封个什么王好呢?”
  黛昱竹是奴婢出身,本来都已经抱着做一辈子丫鬟的觉悟了,没想到王爷会看上她,并且将她封为王妃,她的孩子也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王,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有了孩子,一切都是为孩子活的,她虽然想给自己的儿子谋一个好一点的地方,但不希望就此卷入与其他妃子的竞争,反正也做不了太子,封王封到哪里都一样,都饿不死,甜甜地笑道:“多谢王爷记挂着孩儿,臣妾没想着让他有什么大出息,只要能平平安安地过一生就好了,到时候请王爷随便封他一个郡王就好了。臣妾永远感谢王爷。”
  “郡王?”朱楧这才想起来,明朝的藩王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爵,其余的王子降一等封为郡王,黛昱竹心地善良,人也很安分,更加不知道朱允炆将来削藩的事情,所以就一直认为朱楧会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藩王,那么她的儿子也只能做一个郡王了。
  朱楧还没有傻到直接告诉她自己将来要自立的事,没有任何意义不说,还容易吓到她,道:“爱妃放心吧,寡人是不会亏待王儿的,王儿和太子出生之后,寡人要送他们礼物,你说该送什么好呢?”
  王爷想着给自己的王儿送礼物,这比王爷送她自己礼物更让黛昱竹开心,低着头甜甜一笑,道:“那臣妾就斗胆替王儿向王爷讨要了。古人云‘君子佩玉’,臣妾没想着王儿能有多么大的出息,只想着他能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平安的过一生,请王爷送他一块宝玉吧。”
  “玉?”朱楧转着眼睛想了想,这确实是个好东西,很能拿得出手不说,还很有逼格,只是他自从就藩以来,是惨淡经营肃国,那些金玉之物全都卖了换农具种子了,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合适的玉器来送给他这两个没有出生的孩子,道:“好,寡人就送他们两块宝玉,肯定会让王儿喜欢。”
  “臣妾谢过王爷了。”黛昱竹将头埋到他的怀里,甜甜一笑道。今天晚上又不能临幸淑妃了,人家刚怀孕为了自己这点欲望就扔下人家跑到别人的寝宫真的很不合适,所以……只能无耻的找她的两个贴身宫女代劳了。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时候也是错的,比如说人要是运气来了,出门都能被钱砸中。
  朱楧在哈密待了一段时间,正在琢磨着派人购买上好玉器的时候,得到了一个足以让他兴奋地多喝二两酒的消息——于阗的头领艾买提遣使朝贡,表示愿意归附肃国。
  于阗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在今天的和田附近,地理位置属于南疆,虽然也有农业和种植业,甚至会中原人的养蚕,但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规模有限,整体来说整个农业还不发达。但是,于阗却又一样很重要的资源——玉石,著名的和田玉就是产自此处。
  朱楧虽然对这些金珠宝贝不感兴趣,因为拥有这些玩意儿虽然能让老百姓富起来,但是对于君王却不是战略资源,不顶吃不顶穿,有了灾荒难道还能吃这个不成。不过,不感兴趣不代表没有用,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最起码可以用它来换取别的地方的战略物资,让他们去把玩欣赏这些艺术品充高雅吧,寡人只要钱粮兵马这些实在的东西。
  由于朱楧还没有回敦煌,就劳驾了于阗的使者又从敦煌赶到了哈密。朱楧在哈密的大王宫中接见了他。这位使者很上道,一进朱楧的大殿,就急走两步,跪到大殿的中间,叩头道:“微臣叩见王上千岁,千千岁。”
  朱楧看着跪在地下的这名使者,眼睛里都放出光来,这可是笔巨大的财富啊,伸出手来,微微一扶,笑道:“爱卿一路远来辛苦了,你们于阗国主欲归顺我肃国的事寡人已经知道了。尔等深明大义,能够弃暗投明,寡人之心甚慰,今后尔等就是我肃国的大臣,寡人自不会亏待尔等。”
  于阗本来是东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元末明初的时候东察合台汗国内乱,哈密独立出去了,于阗本来也想着独立出去,没想到黑的儿火者对他们十分强硬,立即发兵攻打,不得已又重新投靠东察合台汗国。
  现在东察合台汗国被朱楧胖揍了一顿,国力大损,对这些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他们又不安分起来。于阗国主艾买提经过再三权衡,认为依照目前的态势,背靠着强大的大明朝的肃国必将雄霸西域,与其单干过几天皇帝瘾,不如趁早归降肃国,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于是遣使表示内附,永永远远做大明肃国的臣子。
  于阗使者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道:“多谢王上恩典,我于阗今后愿意永世为肃国的臣子,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好,好,好。”朱楧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笑道:“使者远道而来请降是有功劳的,寡人封你为礼部正五品正郎,待寡人与众臣研究出于阗的安置之法后,就派你回去复命。”
  这位于阗使者乐坏了,单单来了一趟跑了个腿就得到了一个五品命官的官职,虽然级别不是太高,但他也知道,依照于阗国的那点实力,艾买提投降之后也得不到多高的官职,更何况自己?弄个五品官已经是烧了高香了,给朱楧磕了一个头,十分感激地说道:“多谢我王,我王千岁,千千岁。”
  朱楧哈哈一笑,十分开怀,漫不经心的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这位于阗使者就恭恭敬敬地退出殿外,到驿馆歇息去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如何安置于阗的事了,由于朱楧将肃国的主要官员都带到了哈密,因此肃国所有的军国大事都是在哈密处理的,无非就是多浪费点驿站的运输费。
  朱楧随即召开了临时御前会议,讨论于阗归降后的安置问题,安置办法的总体思路就是既要能让于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又要将于阗彻底消化,不能使用羁縻制度,只得一个宗主国的虚名。
  为了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朱楧特地穿上了隆重的九章衮龙袍,端坐在大王座上,一脸严肃的向着众臣说道:“诸位爱卿,刚才寡人的思路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请诸位爱卿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安置于阗国主。”
  刘邦有一句名言说得很精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古代的少数民族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看着中原王朝强大了,就赶紧归附,混个侯爵等爵位当当,等到中原王朝一衰落,就立马翻脸,比翻书还快。
  依照众位武将的意思,干脆就直接发兵占领,将于阗国主弄出来随便找个闲职安排着,但朱楧刚才的话实际上已经明显拒绝了这种粗暴的做法。
  他的思路很明显,就是想让于阗起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周围的大小国家都看看,跟着寡人干事多么的好,有多少肉吃,如果一上去就把人家的地盘抢了,那以后谁还会归附你?
  众臣叽叽喳喳地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满腹谋略的兵曹判书管子玉站出来,冲着朱楧作了一揖,道:“启禀王上,臣以为可以设立于阗卫,封艾买提为于阗卫指挥使。”
  话音刚落,就遭到了一堆大臣的反对:“不行!指挥使是可以世袭罔替的,这不就是羁縻制度吗?若是将来他们还有异心,我们收服其他们来就要费很大的劲了。”
  事实证明,在于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动口,要不然会被打脸。
  果然,兵曹判书管子玉一听这话就一脸不高兴地叱道:“尔等莽夫,且待老夫把话说完再说。据臣所知,于阗国主艾买提今年已经五十五岁了,垂垂老矣。我们封他为于阗卫的指挥使,准予其世袭罔替,这样既可以安他的心,又可以向其他地方做出示范,让他们看到,归降我肃国之后,我王不夺其地。同时,我王可以将于阗国主的几个儿子都招到朝廷来任命官职,一来收买人心,二来起到牵制于阗国主的作用。等到于阗国主去世之后,我王在将于阗卫撤销,此时他的儿子们都在朝廷为官,想来也不会弄出什么乱子。”
  果然是老狐狸,朱楧居然不厚道的笑了出来,这条计策真是歹毒啊,所谓慢刀子割肉应该就是这种操作吧,这样既能达到使得于阗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目的,又可以在将来轻而易举的收服它,心思单纯之人可想不出这样的妙计啊,十分高兴地点了点头,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他亲自挑选的兵曹判书,道:“兵曹判书果然谋略过人,此计甚好。另外,寡人决定,于阗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其中的三个千户所有当地驻军组成,另外两个千户所由寡人派兵给予补充。”
  这位年轻的王爷更是狠毒啊,这样以来,就算于阗国主将来起了异心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他的那三个虾兵蟹将组成的千户所,如何能吃得掉大明肃军的两个齐装满员的千户所?待到援军来时,他肯定就要被打包带走了。
  “王上英明。”众位大臣纷纷下拜,齐声附议道。讨论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了,以上的方略无疑是最好的方略,众人对此都表示认同。
  接下来,就是争一争于阗的玉石了,毕竟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就这么一点值钱的东西,如今好不容易归附了肃国,怎能轻易放弃?
  众位大臣互相看了一眼,有偷偷看了看朱楧的脸色,见他的样子还算是高兴,说道:“启禀王上,在王上的带领之下,我肃国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民间也有了专门做玉石生意的人,敢问王上可否将玉石的开采权让于民间,让利于民,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靠。金钱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魔力的东西,可以让人一次次地铤而走险,这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松口的几率不大,还一次次地尝试,真是难为他们了,什么让利于民?普通的老百姓能有资格有实力开采玉石吗?还不是那些跟你们有各种关系的商人才能开采?到时候你们官商勾结将国家的资源都弄到自己手里,让寡人像崇祯一样穷死,你们在转头投奔弄死寡人的李自成,然后再在回忆录、史书里将寡人大大贬低一顿,将你们的形象大为提高,你们名利双收,让寡人来当冤大头,想得倒美,直接板起脸了一口拒绝道:“不可,玉石乃是国家资源,只能由寡人派去的矿监专营,另外,若是外地有商人能为我肃国运来大量的盐和铁,那寡人也可以颁发给他一定期限的玉石开采权。”
  这个办法的灵感来自于老朱设置的开中法,即用厚利来鼓励商人们运来自己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出于种种原因都在抑制商业和商人,但谁也无法忽视商人巨大的力量,因此,聪明的统治者都很善于利用商人的这种强大的搬运能力。
  这一下子群臣都傻了眼了,看来这个年轻的王上真的是很不好糊弄啊,趁早断了在他手下搞猫腻的心思,还是老老实实地干活吧。
  朱楧并不打算将大臣们的经济问题卡的多么死,只是他知道,以他们这群人的能力,就算是不发工资也饿不死,这群大臣明里暗里都经着商,每个人都赚的盆满钵满。对这些,朱楧是不管的,毕竟他也经商,但是他们想贪污或者以其他手段搞自己的钱,那就没得商量了,必须要时刻警惕,严厉打压。
  对于于阗的安置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朱楧将于阗的使者放了回去,让他向于阗国主传达自己的任命,并且派了两个千户所的军队护送他回于阗。
  于阗国主见到这个架势,不同意也得同意了,再加上朱楧开出的条件并不是不可接受,于是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于阗卫指挥使的任命,并痛痛快快地派了自己的儿子们入朝为官。当然,给领导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于阗这里没别的东西,就是盛产玉石,而且于阗人信仰佛教,佛教又在中国很流行,于是于阗卫指挥使艾买提就命人用精致的和田玉打造了一个精美的玉观音差儿子们送给朱楧,另外还送了许多其他的玉器。
  这些玉器虽然量不大,但全都是美轮美奂,看得出来工匠在制作他们时十分的用心。朱楧只留了一块带在身上,将其余的玉石都赏赐给了自己的老婆们,又引得众女子一片欢呼,王上还从来没有一次性赏赐给她们这么多东西。
  至于那个玉观音,朱楧将其留了下来,那件玉器雕刻的实在是太精美了,而且只有一件,送给那个老婆都不合适,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妒,造成后宫的不稳。
  “若是母亲在这里就好了,她是信佛的,寡人可以将这个玉观音送给她。”朱楧在后宫中带着众老婆欣赏这个玉观音时,不禁想到了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有感而发的淡淡道。
  王后孙云琦挺着大肚子,走到朱楧跟前,挽住他的胳膊笑道:“王上,你何不将这个玉观音送给郭宁妃,她也是信佛的。”
  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藩王的母亲不是不可以跟着儿子去封地,但这要得到老朱的首肯才行。虽说老朱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放人,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郜氏并不受宠,这一点倒是因祸得福,老朱对她的去留应该不会太在意,这时再有人向他吹吹耳旁风,再加上自己的表现,让他放郜氏过来跟自己母子团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万一那两个力主削藩的人上来之后将母亲扣下来要挟自己那可就不好办了。
  区区一个玉观音换得母亲来到肃国简直是太划算了,就将它送给郭宁妃吧,也算是物尽其用,朱楧摸了摸王后孙云琦已经隆起的肚子,笑道:“王后真是寡人的贤内助啊,万事都为寡人想的周到。”
  至于艾买提的几个儿子,朱楧分别授予了他们六曹侍郎到佐郎的官职,反正都是虚职,属于鸡肋,鸡肋最大的好处就是送人不心疼,用几个虚职换取一块地盘是再合适不过的买卖了。
  秘密军工厂上了轨道之后,朱楧就带着后宫和一番大臣回到了敦煌,由于王后和淑妃都有了身孕,朱楧就特地给她们一人安排了一辆宽敞的马车,在路上走的也很慢,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此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春夏之交,按照原来历史的记载,朱楧是在这个时候才就藩张掖的,若是自己还按照之前的历史走向做事,那就白白浪费了三年的发展时光,肃国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目前为止,肃国的各行各业都在稳定发展,农业有了那一百万的投资,又有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大量的水利设施被修建,今后粮食生产肯定又是稳中有进,大丰收。其他行业也在滚雪球似的发展,餐饮业、娱乐业都在赚钱,最赚钱的还是他和渠忠信合伙开的丝绸、瓷器商铺,将江南的丝绸以六两银子运过来,然后再以十五两银子的价格卖给外国人,兼职赚的毫无节操。
  渠忠信早已将他和肃王合作的事情告诉了远在山西的大哥二哥,渠家的老大看到三弟来的信后只说了一句话:“咱们渠家就要发达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跟国王做生意更加赚钱的呢。于是,就将山西的生意打点了打点,带着渠家的主力军来到了肃国,希望能在肃国谋求到渠家更大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