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节

  且这还是文成已经将长安城内带来的兵卫,全都送回京城后空出来的位置(这些京兵能够回到长安,彼此也是皆大欢喜)。
  文成只能精中择精,定下训练成绩最好的女兵才编入正式的亲事队。
  其余收来的女兵,就先被安排了公主府舍人、学官、食官等完全不搭边的文职工作。
  只是日常一样跟着训练。
  倒是正好符合了兵书里‘赏罚激励’的制度——没有女兵不想转正成为正式‘亲事兵’的。
  不然每日的全员训练结束后,那些亲事兵可以继续去训练骑射或者是阵法,而她们这些还担着‘食官’‘学官’等文职的,就得离开校场,跟着公主府原本的职事官,去完成本职工作。
  比如食官就得去厨房看着做大锅饭去,还得负责每日食材的核查。
  这些女兵只要想想一起被公主收编入府的战友们,都在校场上射箭,而自己正在厨房里数菜帮子的数目对不对,自然是心急火燎。日常训练起来就格外卖力,想要在下一次的‘亲事兵’选拔中,超过别人转正!
  姜沃看到文成信里写的这些话,想了想:其实她如果入伍,还挺期望去做炊事兵的!
  她前世就特别爱看炊事兵的野外厨艺比拼——种花家的炊事兵,可是能在野外让士兵们吃上炒了糖色的红烧肉的超神存在。
  姜沃决定了晚上就吃红烧肉后,便继续凝神想文成遇到的难题。
  是啊,六百余名额的兵士,到底太少了。
  虽说戚继光将军的兵书,本身就更适合训练精兵——戚家军并不是动辄数万的大军,相反,戚将军抗倭的时候,戚家军一般都保持在几千人。打的全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而且,姜沃觉得戚将军用兵,最恐怖的一点,就在于战损率,低的惊人。
  戚家军的战损数,基本都控制在两位数以下,甚至是零!比如与倭寇宁海遭遇战,倭寇战损300,戚家军战损0;台州救援战,倭寇损失1000余,戚家军战损3人。
  甚至在两方作战规模,达到数万人激战的平海卫一战,倭寇损失2600余人,戚家军的战损,依旧控制在16人……
  姜沃曾经想过,如果她没得选,穿到古代必须要跟随一位将军上战场——古往今来这样多的名将里,她一定会选择戚将军。
  毕竟,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士兵,她最朴素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想在绞肉机一样的战场上活下去!什么建功立业不朽功勋,那是将领的,普通的兵士,只要能活,谁愿意成为‘可怜无定河边骨’。
  姜沃想,文成一定也很认同并遵从戚将军这一点。
  毕竟这近千人,是她从荆棘地里带出来的女兵,是她从战火后的村落里寻找到的孤女,她一个个亲自挑选的女卫……文成一定不会想让这些女娘们随随便便就消失在战场上。
  *
  说来,有时候劣势其实也是一种优势——正如曜初是公主,没人觉得她能争皇位,姜沃才能无所顾忌地教她;也正如文成是远赴西域的公主而非亲王武将,朝廷才可能给她放权至自行选幕府之女兵,方便护卫她,甚至许其能从安西都护府领取军械。
  这换一个能征善战的男性亲王,都绝不可能!比如当年江夏王在此,就不可能有这么多自己训练的府兵。
  文成起初觉得,她又未接触过戎旅事,能训练好六百余人应当也够了。
  可到了西域,到了烽火和血光扑面的边境,她才发现自己骨子里原不只有谨慎,更有一种锐意。
  她不想只有六百余保护她的亲事。
  只是……六百余人,已经是位比亲王的顶配。
  哪怕她是公主没有人敢随意窥探她的府邸;哪怕她收的都是些女兵,许多人并不觉得这算真正的士兵,只觉得因公主是女子,为了方便才选的女随卫;哪怕她已经特意离开了安西都护府,来到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来练兵,但也很难继续扩招兵士了。
  毕竟是在大唐境内,于阗之地虽然偏僻,但也有将士驻扎。
  若是逾制再多招女兵,总是树大招风。
  那……该去哪里呢?
  *
  姜沃:“在吐谷浑练兵如何?”
  文成:“我欲往吐谷浑弘化公主处练兵。”
  这两封信,应当是在路上交错了。姜沃和文成接到彼此信函的时候,都不由一笑。
  这便是心有灵犀吧。
  如果大唐境内不方便屯兵,何不去往吐谷浑?
  且说,因吐蕃实力强横,藏地的特殊情形,文成公主在史册上是人尽皆知的和亲公主。
  其实,唐初的和亲公主,并不只有文成。
  吐谷浑也有一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
  甚至比文成和亲还要早——当年吐蕃来求亲的时候,还有一条理由,就道为什么吐谷浑能娶大唐的公主,吐蕃不能。
  弘化公主其实更能代表历史上诸多被送去和亲的公主:不但没有留下真正名字,因其和亲的国度实力平平,以至于连和亲这件事都寂寂无名。
  不过是异国他乡的一生罢了。
  且史册上,吐蕃灭掉吐谷浑后,弘化公主还不得不跟着原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一起流亡,一路躲到大唐的凉州,才得以栖身。
  文成不好在大唐境内逾制多收女兵,但吐谷浑只是属国,又是与吐蕃接壤的最前线,她多带些女兵防身,实在是再正大光明不过。
  且弘化公主,也很盼着曾经同为和亲公主,如今又是大唐正使的文成能亲至吐谷浑看看她。
  毕竟吐谷浑这些年,就像一只瑟瑟发抖的兔子,不得不蹲在吐蕃这只狼的面前。太盼望身后的老虎,能多给他们一点底气,震慑住对面的狼,不要被一口吃掉。
  *
  文成的上一封信传回长安,就告知姜沃,定下了吐谷浑之行。
  只是,吐谷浑虽然方便文成选兵训兵,却也实在是战火随时可能会爆发的险地。
  姜沃想,她们走的或许都是这样一条路,越自由就越危险。
  因而姜沃便在每一封信上,都庄重写下:“唯盼安善。”
  **
  “姨母。”
  姜沃刚写完给文成的信,就见曜初出现在院门口。
  她未打伞,而是穿着一身蓑衣,蓑衣下也是轻便的胡服和长靴,显然是骑马来着。
  曜初在廊下解了蓑衣进门,姜沃先递给她一盏热的扶芳饮。又见曜初双手捧着杯子暖手,姜沃就取了一块姜饼点心放到她口中。
  春寒之日,带一点辛辣的姜饼吃下去很舒服。
  曜初一吃就知道是姨父亲手做的点心,不由就想起方才事,开口道:“姨母,方才我在门口看到姨父匆匆上马车了,身边还跟着紫宸宫的宦官,似乎是程望山的徒弟,想来是父皇急诏。”
  姜沃饱含同情点点头:若是为朝堂急事,皇帝应当会召见她。
  这样只叫个宦官召崔朝入宫,想来皇帝又有新的育儿烦恼要吐槽。
  真是,天子近臣不好当啊。
  姜沃同情了两息后,就把崔朝先放到脑后去,只问曜初道:“看过你的府邸了?可还满意?”
  曜初今年也十五岁了。
  帝后是不舍得女儿早嫁的,姜沃自然更是如此,几年前就与媚娘说起此事了,一定要多留曜初几年。
  曜初本人更是如此。只是,她虽然对出嫁不着急,但对拥有自己的公主府(尤其是幕府)还是很急的。
  说来,这些年姜沃一直未曾离开吏部。
  可以说,从曜初懂事起,就一直在看着姜沃,如何做‘大唐的人事管理工作’。
  耳濡目染,她对于选官、考官事,也自谙熟于心。
  只是少时她能管的,都是身边宫人。
  也就是这两三年,准确来说,是从泰山封禅归来,她与母后说过不愿意被‘关起来’后,母后将后宫事务交给了她。
  曜初才真正开始亲力亲为,发现用人管事,实在是深奥的学问。
  但后宫事务,到底不是全权由她定夺。
  唯有这公主府,才是完全属于她的——从幕府各官职的选人,到将来的运作,都只会按照她自己的心意来。
  曜初自然很期待。
  故而哪怕今日是雨天,曜初都特意约了英国公家的小娘子出门,一起去看了她的幕府署衙。
  *
  窗外细雨绵绵。
  姜沃有时候想想,如今的皇室一家子的情况,也实在是很特殊了:皇后在代理皇帝的政事,而公主在代理皇后的‘后宫之权’,至于皇帝……则在尽力教育孩子。
  可谓是,一家子就能撑起【交换人生栏目组】了。
  姜沃慢悠悠吃了一块姜饼,心道:不知今日,皇帝召见崔朝,又为了什么呢?
  *
  紫宸宫。
  崔朝刚进门,还没有来得及行礼,就被皇帝的话打断。
  “子梧,朕记得,显儿小时候最喜欢跟着你。既如此,你去做他的皇子师吧——朕教导弘儿就够头疼了,实在是无暇再与显儿歪缠了!”
  崔朝:……
  周王李显啊。
  崔朝觉得自己跟皇帝一样,头疼了起来。
  其实有时候在对长子失望后,皇帝有在心里暗暗动过一点点心思,拿出帝王看继承人的眼光,准备去看看次子。
  他不会真的废长立幼,但人,总会想一想“假如”。
  然而,在仔细审视过李显后,皇帝很快决定,嗯,还是好好教弘儿吧!
  起码弘儿在九岁的时候,功课是很好的,也不耽于玩乐,是个拿出去人人都说‘聪颖仁厚’的正经皇子。
  而次子李显……皇帝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几分滕王李元婴的样子:好逸恶劳,喜骄奢、喜玩乐、喜书画、喜一切新颖别致器物,就是不喜学业。
  偏生李显性格还皮实,无论是斥他责他,甚至打手板,都没用!
  说来,每回李显在被父皇修理的那一刻,都会诚恳认错甚至号啕大哭,哭到有两回皇帝都心软下来,觉得自己过分了。
  结果后来,皇帝就发现,李显只是认错积极,但屡教不改,转头还是一个样!
  对李显,崔朝更无解,只能无数次温声安慰(实则没有实际内容):“陛下别动气,周王毕竟还小,等长大了就好了。”
  *
  皇帝不由想起数年前在黔州,自己还对着大哥担心道‘若是次子过于优秀,像父皇怎么办,岂不是让东宫不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