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自古套路深人心

  暖春阁内,朱由校坐在龙椅上看着手中的奏折,而奏折的主人便是徐光启。
  奏折之中多是一些人名以及人物的介绍,罗列了大概十几个人,有些人名自己还有些很熟悉。
  宋应星、李时珍、徐霞客等等人名在后世的历史书中多有记载,而其中最引朱由校注意的则是一名叫做孙元化的人。
  对于孙元化,如果不认识的人根本就不太清楚,但是此人却是中国对于火器应用最为熟练的人。
  孙元化(1581~1632)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是西洋火炮专家。天启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崇祯五年因玩忽职守导致叛将孔有德攻陷登州,后孔有德在登州携带大量红夷火炮和炮手渡海投降后金,使后金有了火器攻城能力,孙元化因此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
  “徐大人,我记得孙元化可以说是你的爱徒了,只是如今他已有官职在身,确实有些不太好进入皇家科学院”。
  朱由校有些纠结是否让孙元发进入科学院内,并不是瞧不起孙元化。而是因为自己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才刚刚骗过朝中的大臣,如果自己一旦把有官职在身的人弄进科学院内,很有可能再次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徐光启也看出朱由校的纠结,只能苦笑。对于为官几十载的徐光启来说,朝中是个什么样子,还是十分清楚的。
  “陛下,老臣并非让陛下马上把孙元化安排到科学院内,只是给陛下提个醒,此人确实精通火炮制造之术,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对于徐光启的话注意下点点头表示认同,思考了一阵后,开口说道。
  “这样吧徐大人,你以师生之情劝解他担任大明皇家科学院的名誉老师,让他空闲的时候可以去科学院内指导工人们修筑大炮”。
  朱由校的这番安排并不会引起朝中大臣的注意,因为明朝无论从皇帝还是到大臣个个都是奇葩。
  纵观中华5000年,如果说哪个朝代的官员是个多面手,为明朝之最。
  由于明朝的官员俸禄过低,加之明朝前期,对于贪污腐败之风过于严厉,所以有些大臣便学了一门手艺想要混口饭吃。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贪污愈演愈烈,官员们的身家也慢慢的升起来,但是这门传统却是继续在整个明朝的官员中延续下来。
  所以对于孙元发到皇家科学院做什么名誉老师的事情,朝中大臣也只会认为是多一门收入罢了。
  就如同后世,普通人在下班之后找了一份额外的小时工干干。
  “陛下盛名”。
  朱由校看着手中的奏折,看了一圈后,却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外国人的名字,不由得有些奇怪记得徐光启应该与外国传教士关系比较亲密,怎么也会有一两个外国人的名字吧。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在明朝时,尤其是明朝末年,中西方差距确实有些拉开了,尤其是对于火器的应用。不过差距倒不是太大,如果明朝加以重视的话,很快便可以迎头赶上。
  “徐爱卿,名单之上尽皆我大名人士,为何不见西洋人”?
  徐光奇好像想到了朱由校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所以提前排练好了一般。朱由校话音刚落,徐光启便起身回答。
  “启禀陛下,此乃我大明皇家科学院如果让西洋之人在此任职的话,恐对我大名不利,所以老臣还把有些人的名字去除掉”。
  对于徐光启这个精通西学的人来说,西方的一些科技确实高于大明,虽然很想把西洋人收入到大明皇家科学院内。只是不知道皇帝有什么样的心思,所以才特地将其名字去掉。只想着日后再慢慢的提出来,没想到皇帝竟然直接问了出来。
  “好了,徐大人朕绝非是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人,对于那些有技术的人,大明皇家科学院欢迎他们进入”。
  “至于人员的安排吗?徐大人可自行解决,但是比例一定要达到1:3。
  一来吗方便其管理二来,二来也是卫我大明,甚至我中华民族着想。毕竟我中华民族不能永远都求着别人教自己,只有自己创新制造出来才行”。
  对于明朝时期西方人朱由校不甚了解,只能听着徐光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将一些认为合适的人员告诉朱由校。
  “启禀陛下,黄庄管事少监李福名求见”,站在门外的魏忠贤轻轻地走进暖春阁内。
  朱由校点点头,吩咐一旁的小太监给徐光启搬来一把凳子。
  “奴才黄庄管事李福民参见陛下,祝陛下龙体安康”。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自打干了四海商行的大掌柜之后,更加是风光无限,整个人如同年轻了10多岁一样。
  朱由校看着跪在地上的李福民,“李福民找朕有什么事吗”?
  “奴才是来把这三天来的账单交予陛下查看的”。
  从怀中掏出一本厚厚的账单递过头顶,站在猪肉下,身旁的魏忠贤则是走下啊,抬去接过账单,轻轻的检查了一番后才递给朱由校。
  “那你说说吧,这三天的情况如何”。
  朱由校低着头翻看手中的账单,轻声的开口问道。
  “启禀陛下,奴才按照陛下所说的推销手法,可以说是引起了全城的轰动,商行的门前围满了人群,连奴才走都走不动了。
  只不过由于按照陛下的推销手法,商行内却是属于亏损状态………”。
  说到这里,李福明也是有些纳闷儿,陛下是想要赚钱,如今商行可以说是亏损连连。这让李福民有些想不到,陛下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这个我早已预料到,商行属于刚刚开张,百姓们都不知道。
  而这次建推销手法,让全城都已经知晓我四海商行开了起来。今后自然会到商行内购买生活用品”。
  李福民也是一个才思敏捷之人,只是之前一下子钻进了死胡同里,怎么也出不来金柱,又下了这么一点拨,瞬间便明白了,出游下此次推销的意义是什么。
  将手中的账目看完后,朱由校合起账目。转过头来,对坐在一旁吃惊不已的徐光启明知故问道。
  “徐大人的样子好像很吃惊啊,能跟朕说说为何吃惊吗”。
  徐光启真的很吃惊,对于朱由校李福明的谈话,徐光启可以说是听得一字不差。
  “皇帝如今不务正业,反而做起了商人,开启了店铺”。
  徐光启思考了一番,觉得自己身为老臣应该劝一劝皇帝,不能老是这般不务正业,但是又不能明说。
  “陛下,老臣曾经看过一本,书写的非常好,对于其中的一些段落老臣还能倒背如流”。
  讲故事劝解君王,好吧,虽然不知道为何古代的大臣总是喜欢这样,但是朱由校还是不介意听一听徐光启的故事,全当放松一下身心。
  端正好自己的姿态,表示尊敬的看了看徐光启。
  徐光启则是满意的点点头,“看来皇帝还是有救的”。
  “天地生万物,但是万物皆有万物的用法以及作用。
  …………
  …………
  君王则因勤于正事,大臣们应该替皇帝管理好国家,农民好好的种地,工人好好的制造工具,军人应当保家卫国”。
  徐光启将话说完后,眼巴巴地看着朱由校。
  “徐大人说的有道理,这就叫各司其职,不要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
  徐光启见到皇帝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满意的捋了捋胡子,虽然有些君前失宜,但是徐光启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圣人了。一个挽救了皇帝,挽救了大明的圣人。
  “今后大名皇家科学院的一切吃穿用度就从四海商行内购买吧,量大有优惠的”。
  徐光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