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可是,他用的是我们家的驴子,为了回家就要多绕许多路。”
  宁婉就摆了摆手,“我知道了,等我想想怎么办。”看宁清气鼓鼓地走了,又叫她,“你怎么知道的?”
  宁清便赶紧回来,“你二姐夫毕竟做过货郎,认得人多,无意中听到孙固的娘跟人炫耀,说儿子时常回家给她送肉馅的包子。后来就特别看了几回,终于认定这事儿是真的了。”
  “原来这样啊!”宁婉也用心注意了孙固,果然家里早上包了肉包子给大家当午饭,他就回来得稍晚些,别的倒没有什么异常,也就没说什么。接着有一天古太太让人传话叫孙固过去说话儿,然后从那天起孙固就再不晚回来了。
  宁婉原本只当不知道就好,可是她突然心里竟有些发酸,想来是古太太知道了不许他再如此的。想着先前自己和爹相依为命的时候,她在外面偶尔有什么好吃的,也是舍不得自己吃,总要想办法带回家里给爹尝尝。现如今她开了铺子有了钱,又何必不帮一帮与当年自己一样境况的苦命人呢?
  因此她便找来了孙固问:“你娘自己在乡下日子过得可好?”
  孙固就规规矩矩地答:“有了我做伙计的工钱,日子还过得去。”
  “想来她一个人冷锅冷灶的也艰难,不如你把她接到铺子里一起住着吧。”宁婉说:“让你娘帮着铺子里做些零活儿,也就算吃住的费用了,如果做得多,我还再加一份工钱。”
  孙固一听不胜感激,“多谢东家小姐了!我娘一个人在家里我一直不放心,她也很想我。”
  “那你明日就去将她接来吧,就与你住在一处,倒也方便。”
  孙固娘来了之后,宁婉见是一个四十许的妇人,看起来倒也老实,只是身子不是很康健,因此只叫她帮忙做些粗活儿,看事情的多少给些零钱。
  倒是古太太特特地来谢于氏和宁婉,又将那包子的事说了出来,“我知道的时候气得很,便将他叫过去训了一回。不想你们家果真心善,竟将他娘也接了过来。”其实先前古太太也以为瞒过了宁家,训过了侄子便没有再提,现在见了宁家的行事,突然明白其实宁家是早知道的,赶紧过来将事情说开了,“这事儿都是我的错呀,没教好小辈儿。”
  于氏却当真不知道,现在听了就摆手,“孩子孝敬父母,也没什么错,只要告诉我们一声就好了,岂不是早将他娘接了过来?”
  宁婉就说:“那几个包子的事,就不要再提,大家只当没有。”犯不上为了几个包子而穷追不舍。当年赵太太就告诉过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对下人对伙计要看大面,不要究于细处。再者,她在赵家管事时自己也品出一个道理,将心换心,既然已经签了几年的契,就好好相处。当然若是犯了大错,那就不可恕了。
  第117章 借据
  因为丢了驴,家里的支出又多了不少,加之收来的山货超过宁婉的预料,因此她虽然当了几件首饰,但周转的钱还是不够用,虽然手里还有几支不错的钗子镯子什么的,可也是平日要用的,却不好再当了,毕竟出门也不能头上手上光光的,让人看了不像样子,因此宁婉想了想便去找宁清,“二姐,我想向你借些钱。”
  宁清听了一脸的惊奇,“你那么有钱,怎么还向我借?”然后又突然想了起来,“家里又买了毛驴,周转的钱就不够了,是吧?”论起精明,其实没有人比得过宁清。
  宁婉就笑了,“你别管我有没有钱,只说你肯不肯借吧。我借一年,给你一分的利。”
  一分利就是借十两银子多还一两,宁清听了就马上说:“镇上的都是三分利五分利。”
  “那你敢去放吗?”不管哪里都有放高利贷的,几乎借了就没有几个还得出来的,迟早要把人逼到家破人亡为止,宁婉过去在县城时没少见过。但反过来高利贷却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放的,总要有人撑腰,否则本钱都收不回来。宁清哪里有那个本事?她的钱也不过秘密藏在家里而已。宁婉说清楚了便走,“二姐与二姐夫再想想,若是想借就这一半天借我,不肯也没什么,我另找人借。”
  “另找人借?”宁清就赶紧问:“你还能找谁借?”
  “可借钱的人多着呢,我就是看你是我二姐,才先把这个好机会告诉你。”
  宁清见宁婉什么也不说转身走了,气得跺了跺脚。毕竟是大事,因此等丈夫回来就拉了他商量,“你说我们借还是不借?”
  “当然借了!”刘五郎的见识还是要比妻子高些,“我们的银子在家里也是白放着,借小姨子稳赚不赔的!”
  “我也知道稳赚不赔,家里有铺子有房子有地的,就算生意倒了也还得出来,”宁清还有一点不甘心,“只是我见街面上放贷的都要三分利五分利,婉儿才给一分利。”
  “借高利贷的都是没法子的人,小姨子肯定不能去,”刘五郎想了想说:“不如这样,你答应小姨子,然后再与她商量,多要一分半分的利……”
  第二天宁清果然就与妹妹说:“家里既然要用钱,我们当然要帮忙了,你姐夫一听说答应下来。只是你姐夫的三哥,想去县里一次多办些货,这两天也来找我们借钱,又说了给两分利。这样我们倒为难了,不如你也给我们两分利,你姐夫也有话对三哥说……”
  二姐夫家的兄弟们之间还能借钱?宁婉怎么都不信!刘家的兄弟们为了钱早打成了仇人,见面能说说话就很不容易了,这样的说辞自然是二姐夫想出来的,而宁清又十分肯听,过来骗自己。
  宁婉就摇头道:“既然如此,你们便将钱借二姐夫的哥哥吧,毕竟那边是婆家的亲兄弟,都姓刘的,算是一家人,而且利钱又高。我再向别人借好了。”
  昨晚刘五郎已经与宁清在屋子里琢磨了好久,猜测宁婉还能向谁借钱。当时他就说:“小姨子年纪不大,可是心机却十分深。你看她不知什么时候与胡家结了干亲,与许老夫人十分亲厚,和古太太也有交情,听说还有一个什么吴夫人,她要借钱,恐怕也就是这些人了。所以我们也不要太过了,能多得些利息就多得,不能就算了,一分利也比没有强。”
  因此宁清见宁婉一点也没有着急的样子,也不肯给她加利息,赶紧就又说:“虽然那边是亲兄弟,但我们还是亲姐妹呢!我和你姐夫说了,钱还是要借你,就算一分半的利吧!”见妹妹已经转身走了,又赶紧说:“就按你说的,一分就一分!”
  宁婉自开口向宁清借钱时就想到了一定会借来,事情也果然如她所料,但是心里还是不大痛快。二姐和二姐夫自私爱财的性子怎么也改不了,借与不借的都无谓,但非要弄出些别扭来,因此脸上就有了些不快。
  宁清说了谎心里自然有病,见妹妹神情淡淡的,又怕她不肯借自家的钱,便赶紧从身后拿出一个小布包来,打开布包又是两层红绸,露出两个二十五两的银锭来,,虽非官银,但一看成色就不错,重量瞧着也是足的“一共五十两,你称称,一毫都不差的。”
  宁婉不意能从宁清这里借来五十两银子,她原来想这两人至多有四十两,因此也在心里叹了一声,二姐和二姐也太能攒钱了!再细一想,两人从刘家分家时得了一注儿钱,此后又从宁家挣钱,又有镇上的房租,二姐夫还要在收山货的时候顺路卖些杂货,宁清亦想方设法从娘那里占些便宜,一家人住在宁家又一钱不用,就如那神化传说中的貔貅一样,只吃不吐呀!
  虽然人各不同,但是宁婉还真不赞同二姐,挣了钱就算不能全花掉,难道就为了攒着的吗?而且宁清攒来攒去,后来又有什么好结果!但是不管是娘还是自己,劝了多少次都没有用,她都懒得再劝了。
  宁婉接了银子,转身要走。可宁清赶紧叫住了她,“毕竟是银钱大事,还是写一张借据吧。”她倒是相信妹妹的,可是昨晚丈夫一再告诉她一定要写好借据,因此就又说:“人家都说亲兄弟明算帐,我们自然也是一样,不如找胡小先生帮忙写一张吧。”
  胡敦儒在镇上读书,便借住在离许老先生学堂不远处,与宁家相隔也不远,宁家做了好吃的时常会送去些,而他回胡家村时也会给宁家带些菜蔬土物的,认了干亲,自然要常走动的。宁婉也没什么不答应的,“哪天三哥过来时顺便请他帮我们写了借据。”
  宁清想了想,“不如今日就写了,一会儿到了下学的时候我去学堂里找他。”
  借据写得很正式,本金多少,利钱多少,何时借,何时还都清清楚楚。不料这事爹娘竟然都知道了,因为在借据按指模时,胡敦儒一力坚持要爹和刘五郎来按。按他的说法,宁婉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是不能自己借钱的,而宁清是有丈夫的,这样的事自然由丈夫作主。
  胡敦儒就在今年春天过了童试,也就是俗称的中了秀才。虽然只是科举的第一步,但不只在乡村里是凤毛麟角,就是在马驿镇上也是极少见的,算起上一次镇上有人中秀才还是许老先生的二儿子几年前中的呢,因此胡家古家都极其喜悦,各自大办了酒席,宁梁和于氏还特别为此回了村里,宁婉也去古家吃了酒。
  虽然胡敦儒中了秀才后还是与过去一样十分地谦和,与宁家也时常有来有往,但是宁婉觉得他还是有些变了,就比如今天的事,他比过去更有自己的主张了。
  宁婉为他将借据的事说了出来有些不快,她自己也能写借据的,只是因为宁清不识字怕她不信才请了胡敦儒,不想胡敦儒就说了出去,爹娘表面虽然还笑着,心里不知道会有多不高兴。这样想着,也不愿意多话,就给他们倒了茶转身出去了。
  到了晚上,胡敦儒走了之后,娘便进了宁婉的屋子,“娘有话要对你说。”
  自然是借银子的事了,宁婉说赶紧说:“娘,这事儿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做生意难免有周转不灵的时候,借些钱不算什么,就是那些大铺子也暗地里……”
  “我不是说借钱的事,”于氏打断了女儿,“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你的亲事。”
  宁婉倒一时没转过来,“好好的提什么亲事?家里不是早商量好了这两年一心做生意,等生意做大了再说嘛!”
  “虽然是这样,但是胡小先生眼看着就要成亲了,你还没有婆家,他心里过不去,就我我们提门好亲,我们怎么也不能错过呀!”
  宁婉本来就有些不快,一听胡敦儒因为自己没有婆家心里过不去就更不舒服了,难道自己没有嫁成他就后悔了!大约他果真这样想的!因此她就问娘,“你们是不是觉得没了做秀才的女婿,心里不自在吧?”
  还真是这样。就看胡敦儒中了秀才后古太太兴头头的样子,于氏心里不大是滋味儿,当初明明胡家最先与自家说的亲,结果半路上却跑出个古家!这事儿后来虽然压了下去,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但是自家心里清楚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